背影初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初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台灯,静静地坐了下来,抬手轻轻地翻着从图书馆借来的《朱自清散文名篇》。集子中的第二篇,很熟悉——《背影》。初中时读这篇文章内心似乎没有什么波澜,也许已经成了一种惯性的麻木:分段、解析句子、归纳中心……每篇课文都进行如此反复地解剖。
夜,有些阴冷。零点。在心里最敏感和脆弱的褶皱处,思绪像断了线的风筝,漂在空中,遥望着家乡的方向,一种无力的思眷。最终,风停了,悠悠,荡了几圈后,慢慢地落在了陌生的环境中。此时,想起了父亲点点滴滴的好,哪怕曾经两者间的空气是如何的静得撩不起些许涟漪,可不管离得有多远,隔了有多久,心中依然无法对经历风雨而日益斑驳的面容只淡然而已。以前多的是倔劲,如果当我七岁后的环境仍未改变的话,也许我的脾气会更冲,而不光是不满时的顶嘴。每次愤闷之后又开始后悔,只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因为年幼的原因,我可以理解。慢慢长大后,才多了一份理性,逼自己客观地凭心而论。父亲没有做过过分的事,他是理性的,母亲是感性的,我的内外就如此继承了。当自己终于有一天认真地体会父亲脸上每一道岁月的刻痕的深涵与辛酸时,我是多么憎恶时间的残酷。纵使,当我们越加抓紧它时,它仍会毫不留情地试图在你身上留下它的痕迹,之后匆匆而去。
《背影》之所以让人产生共鸣,只因它的每字每句都流淌着作者自己最深刻最真切的感动,特别是文中父亲买橘子的片段,作者望着父亲蹒跚的背影,眼泪忍不住扑簌了来。那一刻,我感觉那已不是作者的父亲而已,从他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感受到了我曾经有过但已模糊的'感动。父亲从来不会打我骂我,但会语重心长地训诫我,而我似乎总会多少有些本能地抵触。当父亲说母亲不可理喻时,我是很赞成的。可一旦到自己身上又会不由自主地犟起来,表面越是平静,内心越是反抗得支离破碎,虽然知道父亲是在纠正我错误的态度,提醒我在平时点滴中被遗忘的道理。现在终于学会了由衷地接受。慢慢地长大时,才会深刻明白,才会知道去珍握,只希望不要太迟,没有弥补机会的错失是人生中最沉重的心灵枷锁,特别是在已经意识到的情况下。
在心灵一个宁静的深夜,慢慢地再从小长大一次。真的一次深刻的清醒。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著,记实散文。描述的是,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这篇文章被编入初中的教材里。
到今天,回忆起当初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景仍旧觉得好笑。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性格像羊一样温和的老师,所以他上课的课堂纪律一直都不怎么样。他每教一篇新课文前好像都会叫同学或是他自己先朗读一遍,那天是他自己读的背影,见他翻开课本走下讲台,一边声情并茂地读着课文,一边沿着课桌之间的过道缓缓地移动着,从左边的过道走下来然后是从右边的过道走回讲台,当时我是坐在右边,他走回去的时候正好背对着我,就这样眼睛望着他的背影,耳朵听着他读出的文字,不自觉的把眼前的场景带入到了课文里描述的一些画面。一张张课桌排列起来就好比是一辆停靠在站台的火车,坐在课桌上的人就是一些乘客,加上有点喧嚣的课堂又让我的比喻更加的形象起来。
当然背对着我的老师要走向的不是月台而是讲台,也不是去买橘子而是上去教我们总结中心思想和学习一些生字生词,坐在课桌上的我也不是要远行,而只是着急下了课之后跑去跟教学楼只有一栋宿舍楼之隔的食堂吃午饭。就这样脑子里充斥着一些杂七杂八的念头第一次读了《背影》,体会不到文章里描述的那背影的伟大,就感觉很奇怪这样的一件小事父亲到火车站送儿子也能编进课本里。
今天很偶然地又读了一遍背影,里面的这句话让我生起好大的感触。“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然后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着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初读这一句感觉就是描写他父亲攀上月台的不易,但是细想下来这句话很能体现父亲的慈爱和执着、艰难和努力,真是这样,直白朴实的文字底下就是能挖出感人肺腑的美。
在某个情景下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出正面的父亲的伟大,由此想到了我和我爸,我们之间也有一些类似的情景,但是我描绘不出那样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怀着歉意能说的也只有这么一句,多注意身体。
两次不同的阅读经历,引起了我两次不同的思考。不能说自己长大了,只能说有些事只有经历了才能体会得到。
文档为doc格式